top of page

为什么选择音乐素养课?

近几年来音乐素养教育被很多家长得到认可,各种音乐素养课程也越来越火。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素养课?


早在20世纪初,瑞士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就看到了当时音乐学习的种种问题。由于音乐教育的普及和音乐学院向社会敞开大门,演奏技术精湛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很多年轻人一味模仿作曲家的处理,缺少自我感情抒发,敏感性和原创性。导致高超的乐器技巧和情感脱离,技巧不再是一个抒发情感的手段,而成为了演奏者的终极目标。这已经偏离了人们演奏音乐的初衷:通过演奏乐器,来表达个人情感,传达人性的能量,建立超越语言的心灵沟通。于是,达尔克罗兹最早提出了体态律动的教学法,通过全身心投入音乐活动,来激发音乐家内心深处的感动和重塑对于音乐的理解。


请您思考一下,您或者您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习音乐或者乐器呢?


很多孩子在幼年就开始了乐器课,家长们觉得越早学越好,理由多种多样:

- 同伴压力, “朋友的孩子都在学”

- “越早越好,上了学以后就没那么多时间练琴了”

- 为家长圆梦 “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

- “多一门技术,考级比赛让简历变得丰富,为升学加分!”

- “开发智力”

- “我的孩子对音乐特别敏感,喜欢音乐,会随着音乐律动!”

- “让孩子爱上音乐,作为终身爱好”

- “艺术教育让孩子变的善良敏感”


无论你的理由是哪一种,如果孩子还没有在身体和心理上“准备好”学习乐器,过早的开始不光是浪费精力,更多是对孩子个性的抹杀。


我不否认对于极少数“准备好”的孩子来说,可以较早的开始学习乐器。孩子们生活生长的坏境相差甚远,有的孩子从小在音乐的环境中熏陶成长,有的孩子天生具有对音乐极高的敏感度,也有孩子在婴儿时期就能准确的找到音乐的固定拍子,这些孩子很可能在早年就迫不及待的希望通过乐器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切都是来自孩子自身对于音乐的热情,那么可以考虑开始教授孩子使用和演奏乐器。


- 如果您的孩子听到音乐的时候不能随着音乐律动,那么学习乐器只会给孩子和家长徒增矛盾和痛苦。但是不要放弃,这不代表您孩子没有乐感和天赋,虽然我承认天赋的存在,但是我更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可以被激发的音乐潜能,只不过你的火候还不够!这时候您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音乐环境,参加音乐律动课程, 慢慢刺激他的听觉神经,锻炼身体肌肉的协调能力(因为音乐节奏就是律动!),建立音乐音响和身体肌肉的联系,建立神经系统和音乐之间的快速反应。

- 如果您的孩子对音乐有反应,能跟着基本拍子律动,那么恭喜您! 他的音乐潜能已经开始被激发。但是,这也不代表他准备好开始学习一门乐器了。这时候您或者专业的音乐老师需要帮助他**体验**各种基本的音乐元素,建立身体(听觉,肌肉和神经反应),心灵,和大脑对于这些音乐元素的感受,然后再从体验出发,教会孩子们读写和使用这些音乐元素。与此同时让孩子们接触,体验他们未来可能会演奏和赏析的经典作品,并且通过身体表现出来。

- 当孩子们能用身体外化他们听到的基本的音乐元素和情绪的时候,当他们开始表现出在乐器上演奏的渴望的时候,可以考虑开始接受乐器学习。

- 乐器学习很多时候是乐器的演奏技巧,理想的状况是在学习器乐的同时,继续音乐素养的学习,互相推动。


正真的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机的蔬果需要更多时间,自然生长的生物和精致的物品都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打磨,更不用说教育了。就像柯领在教育本质一书当中提到的,“教育就像种树一样,最关键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与扎根深入,生命的种子才能长大成才。在生命开始之初,千万不要向儿童灌输太多的知识,要让他头脑空着,对书本知识有一种求知的饥渴感。”







Comments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 Square
  • youtube-square
bottom of page